全国服务热线: 13888014805

上一张 下一张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National Service
Hotline:

+86-13888014805

  • 手机:+86-13669745668
  • 电话:+86-13888014805
  • 邮箱:dianyaocai@163.com
  • 地址:昆明市西山区果园村888号

农业政策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农业政策

关于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梳理(种植)

发布时间:2018/10/12 10:15:11 点击量:

梳理中药材产业链,可以粗分为“种植-流通-加工”生产三大环节,每个环节又可以细分为很多小的环节。每个小的环节目前发展现状如何,政府有哪些支持政策?未来有哪些发展机会呢?本文将按照中药材产业链各个环节,系统梳理政府关于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通过了解政策,从而洞察行业发展趋势,发现行业发展机会。

种植篇

中药材种植处于中药产业链的前端,是保证中药材质量可靠、供应稳定的基础。中药材种植包括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种植基地、生产管理、采收加工等多方面内容。

一、种质资源保护

政策内容

建立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药用动植物园、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保护药用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

政策来源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

社会意义与经济价值

“药材好,药才好。”

好的药品需要好的药材原料,而好的药材原料则来自于对选种育苗、种植管理、加工包装、仓储养护、流通运输等多个环节的综合把控,选种是其中的首要环节。

优良的种质资源是优质药材生产的基础,建设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大宗常用药材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丰富、优质的种质资源供应,在此基础上持续进行品种改良、良种繁育,促进常用优质药材的生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护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生活多样性、可持续性,为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的系统研究、珍稀濒危资源保护、野生资源驯化提供丰富的种质基础,保证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机会:种质资源库、药用动植物园

贯彻落实案例

2015年1月,广西药用植物园完成“本草纲目园”、“世界知名药物园”和“民族药物园”3个主题园建设,总占地面积约27.83公顷。此外,完成总占地面积13.6公顷的专类园建设,包括新建“四气五味”专类园、改造升级荫生植物专类区、完善水生和湿生专类园、姜科专类园、乔灌药用植物专类区,共计展示物种近4000种。在科研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广西药用植物园完成1500平方米标本馆、2000平方米种质库的建设,具备了保存80万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10万份药材标本、2000种离体材料、5万份种子的能力,建成3000平方米引种圃和约30000平方米的科研试验基地。

2015年1月,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承担的“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四川)建设”项目是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重点项目,经过2年多实施,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已基本完成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库体与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在库体建设方面,核心库体建筑面积达1640㎡,包括短期库、中期库、长期库和干燥库,主要用于各类种质资源的短期、中期及长期保存,库容量可达20万份;配套实验室的建筑面积达1245㎡,包括种子繁育室、种子生理生化室等。同时,完成了人工气候室和温室建设,药用植物种植园圃一期和二期建设,核对整理并完善了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收集的第一批种质资源(8省5182份种子)的数据信息。

2016年6月30日,甘肃省省委常委、兰州市市委书记虞海燕在榆中县和平镇调研时指出,甘肃中药材种类多、产量大、特色明显,资源优势突出。兰州市要积极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规划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促进中药材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深入研究国家政策,高起点规划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力争建成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开发利用、中药材生产实践教学、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医药文化传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基地。有关方面要做好衔接工作,加强沟通交流,积极主动服务,为项目的选址、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要把中药材发展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利用种质资源库的优势,带动周边村民种植中药材,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增收脱贫。

二、良种繁育

政策内容

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推广使用优良品种,推动制订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在适宜产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从源头保证优质中药材生产。

突破濒危稀缺中药材繁育技术。综合运用传统繁育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突破一批濒危稀缺中药材的繁育瓶颈,支撑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政策来源:《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

社会意义与经济价值

优良的种子种苗,是优质药材的保障。提供“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服务,一方面能为中药材种植提供品质保障、统一的种苗,另一方面能够降低中药材大面积种植的成本。同时,通过对种子种苗的销售情况,能够预测品种未来种植面积、产量,利于政府、行业组织整体调控品种种植量,并为中药材经营、投资人提供数据参考。

濒危稀缺药材繁育,一方面保证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中药品类,另一方面因为因为稀缺性,成功繁育的潜在经济价值非常可观。

产业机会:良种繁育基地:种子销售+种苗销售

贯彻落实案例

2013年5月,重庆市农委重庆将以渝东南、渝东北为主要区域,建立两个具有明显效应的中药村产业带,10个以上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示范区县。渝东北中药材产业带,主要在城口、巫山、巫溪等区县发展川党参、天麻、木香等药材;渝东南产业带,主要在石柱、涪陵、武隆等区县发展黄连、青蒿、金银花、何首乌等品种。到2017年,力争建立20个以上的中药材高产优质良种繁育及示范种植基地,培育3-5个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规模以上中药企业超70家,实现种植中药材产值超120亿元。

2014年9月,为实现2017年全省新医药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的目标,贵州省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优势品种等为重点,围绕18个道地特色中药材大品种,在全省38个重点县(市、区)打造规范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同时,将中药材种植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重点发展这18种特色中药材,预计种植127万亩,其中:金银花和山银花60万亩,太子参、刺梨30万亩、天麻、钩藤20万亩,石斛、艾纳香10万亩,半夏、丹参、党参、何首乌、续断、苦参、淫羊藿、桔梗、白术5万亩,吉祥草、头花蓼2万亩。

甘肃省积极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于2012年启动的“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在项目指导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的指导下,截至2014年8月,建立了黄芪、党参、柴胡、板蓝根、枸杞5个种类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到2020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要达到1000万亩,建设100个以上省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00个以上省级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推进60个“云药之乡”建设,实现中药材农业产值600亿元且年均增长20%以上,中药(民族药)总产值1400亿元且年均增长15%以上。要综合运用传统繁育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建立雪上一枝蒿、白芨、珠子参等12种特色濒危药材优良种源繁育基地,逐步实现珍稀濒危药材野生变家种,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

三、中药材种养殖基地

政策内容

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重点针对资源紧缺、濒危野生中药材,按照相关物种采种规范,加快人工繁育,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

建设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常用大宗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基地,鼓励野生抚育和利用山地、林地、荒地、沙漠建设中药材种植养殖生态基地,保障中成药大品种和中药饮片的原料供应。

政策来源:《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

社会意义与经济价值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中药材需求逐年提高,濒危稀缺野生动植物的需求同样保持增长态势。但是,目前多数濒危药材的人工种养仍处于科研阶段,大规模市场应用遥遥无期。通过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加快人工繁育,是促进中药材持续发展的必要之路,也是中药材经营日趋艰难形势下新的生财之道。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模式将逐渐式微,中药材合作社、农场、基地等新型种植模式必然成为趋势。通过集中化种植,提高机械化水平、生产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药材质量,获得更高利润。

产业机会:标准化种养基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野生药用动植物驯化、中药材种植+旅游

贯彻落实案例

2015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88万亩,产量99万吨,均居全国第一。其中,当归、党参、黄芪等优势大宗中药材种植面积都超过50万亩,分别占全国同类品种产量的90%、60%和50%以上。甘肃已查明药用植、动、矿物资源1600多种,其中276种被列入全国重点品种,占全国363个重点品种的76%。现集中连片人工种植的有50多种,其中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品种有20种,主产区定西和陇南市达到200万亩以上,全省有20多个(区)常年种植在5万亩以上。

2016年1月,安徽省计划建设8-10种大宗优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引导大宗优质中药材集聚发展,形成四大种植区:一是阜阳、亳州的皖北区;二是六安、安庆—皖西大别山区;滁州、铜陵、芜湖—沿江丘陵区;以及宣城、黄山—皖南山区种植集聚区。

2016年2月,陕西省加快建立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太白贝母、重楼、细辛、珠子参、麝香等10种濒危稀缺中药材培育基地。其中,在太白、佛坪等自然保护区内,分别建立3个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在陕南重点开展天麻、猪苓、重楼等药材种植;在陕北定边、靖边等区域建设甘草种植基地;在陕南重点建设山茱萸、杜仲、黄柏、厚朴等种植基地,形成5-10种中药材生态基地。对种植面积大、地域特色明显的商洛连翘、宝鸡柴胡、渭南黄芩等中药材品种,加快推进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中药材有机认证工作。

四、中药材生产管理

政策内容

继承创新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挖掘和继承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结合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提升,形成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规范,加大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的力度。

发展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技术。选育优良品种,研发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发展中药材精准作业、生态种植养殖、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加工等技术,提升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水平。

政策来源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

社会意义与经济价值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生产手段和载体,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中药材种植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工序多、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例如板蓝根根长50厘米,如果用人工刨,一天只能刨2-3分地。中药材生产要想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必须实现中药材全程机械化。而目前专门生产中药材生产机械的企业非常少,但随着中药材产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中医药被提升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后,中药材专业生产机械的需求必然大量增加。

产业机会: “农技服务+农资销售+农技服务”中药材种植服务、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中药材专业机械化设备生产

贯彻落实案例

2016年5月,为促进陇西县农业机械化进程,全面提升中药材种植效益,陇西县久保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国外先进农机种植技术、作业设备,在通安驿镇高阳村流转土地1000亩,采取机械化深松、旋耕、精量播种、施肥、收获的种植模式,开展中药材全程机械化作业。特别是从意大利引进的954拖拉机带马斯奇奥精量播种机,精耕细作,籽种一粒一粒播种,可以很好的地调整籽种的播种间距,比普通播种方式省三分之一的籽种,彻底解决了黄芪、党参等根茎类中药材种植难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我县中药材全程机械生产水平。

五、中药材采收加工

政策内容

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开展趁鲜切制和精深加工。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中药材绿色循环经济。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品牌中药材。

政策来源: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

社会意义与经济价值

优质山东丹参20元/公斤,而中江丹参则可以达到50元以上。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种植,能够有效提升其附加值,创造更大利润。

中药材由于其自身特性,在采收、干燥后再进行加工,或难以切制(如钩藤、桂枝、皂角刺等木质化的藤茎类中药材),或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如干姜、苦参、葛根、乌药等有效成分不稳定类中药材),或导致非药用部分难以分离(如茯苓、山药等去皮类中药材),或不易干燥仓储(如山楂、佛手、浙贝母等富含汁液类中药材)。为了保证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减少再加工难度,便利仓储运输,对于部门品种可以开展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提升药材质量,降低二次加工成本。

产业机会:中药材初加工基地、中药材深加工、中药材品牌化

贯彻落实案例

2017年2月,中国中药协会举办“亳白芍产地加工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审查会,对由中国汉广集团牵头起草的《白芍(亳白芍)产地加工技术规范(送审稿)》进行审查。根据《中国中药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经过标准起草组汇报、质询答辩和讨论投票等环节,最终该送审稿通过审查,起草组将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修订,协会也将继续推进标准的审批发布工作。此项团体标准的研究制定,是中国中药协会引导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

我国目前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占比87%。科学统筹中药材种植规划,提高中药材种植水平,提升中药材质量标准,可以保证中药材优质稳定供应,保障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本文摘自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主办《国药创富》杂志